1954年,中关村南大街建了国务院西郊招待所,用来接待苏联专家。后来招待所改为“友谊宾馆”,开始接待来京旅游的外宾。
90年代初,友谊宾馆一晚上房价180元,被王朔老师称为“北京新文化势力”之一的北视中心,曾花巨资招了一帮人在这里搞创作,24小时热水伺候,好吃好喝管够,就为了让这帮人掏出点真东西。要知道,180元,是当时演员演一集电视剧的片酬。
只比当时北京平均工资少100元。
北视找的这帮人,来自“海马工作室”,一帮作家自建的“民间编剧组织”。兴盛时期,刘震云、苏童包括莫言都参与过。当时大家“侃片子”,侃出一部《编辑部的故事》。然后分工,朱晓平领4集,王朔6集,苏雷6集,冯小刚6集,葛小刚2集,魏人1集,傅绪文和马未都,各领4集和1集。
彼时,市场经济八字一撇还没落下,没有正儿八经的雇佣编剧,都是文化界来攒活儿。这些人和电视制作单位、导演、演员之间,不算市场劳资关系,而是“艺术战友”。
大家沿着大众文化产品的方向,一起搞创作,为人民创造精神食粮。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地位,比导演、演员高多了。
当年剧本送到时任广电局艺术顾问张永经手中。张领导看了直叫好:“故事里这拨人朝气蓬勃,敢作敢为,尤其是他们的创新精神,十分可贵!”
“一代经典《编辑部的故事》”
那年月,创造力太重要了。说是“艺术战友”,借着文革后的文化热,好编剧实际上是领头羊。一部好剧,就是填补一个历史空白。《编辑部》一播,直接捧红葛优,冯小刚也受到北视器重。1992年后,市场经济改革,民营资本介入,王老师就是靠在北视攒下的口碑,才收入过百万,买了意大利沙发。
王老师不但自己发财,还在写《爱你没商量》时,带出了日后写《牵手》的王海鸰。接下《我爱我家》后,又向英达推荐了梁左。这段往事我之前写过,这里不再赘述。唯一要说的是,梁左早年写相声,50块钱一段。为了让他埋头创作,英达开了巨高薪酬。
据贾志国同志透露,人艺出身的宋丹丹老师,一集片酬是1000元,关凌50元。而梁老师一集稿费,是宋片酬的2到3倍。
别说宋丹丹了,蔡明跑去客串,400块钱一集。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越,也就是日后主持《半边天》那位,酬劳比蔡明还高。
《我爱我家》首播40集,梁老师到底挣了多少钱,你们自己算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