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吐槽大会》,写稿仅仅是成败的50%,还有50%在于对稿。“稿件出来,有一半取决于嘉宾在对稿时能接受多少,他能够表达出来多少,他最终呈现出来就有多少。”Rock说。
对稿时,编剧需要给嘉宾做“心灵大保健”,向他们解释写段子的本意,解释吐槽大会的语境,再示范如何通过语气和节奏,将“冒犯”转为“搞笑”。
头两季,心灵大保健的工作从前期采访就开始了。“我们去见嘉宾,往往带着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说服他来。初期做这个节目没有什么模板,嘉宾不知道为什么要吐槽别人,我们就去给他建立安全感,告诉他这个节目和其他节目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语境下吐槽是安全的,不会被介意。”首席编剧程璐告诉《贵圈》。
有些明星习惯自我创作,干脆就带一份自己的稿子过来。编剧们只能慢慢地对比两份稿子,和嘉宾沟通,你看这个,要不留我们这个?“他一对比,‘好像你们这个更好’,然后我们就偷偷都换成我们的。”程璐说,“基本上就是一个沟通过程,要给他们充分的尊重,但还是相信我们的专业性吧。”
有时为了一个段子,他们能和嘉宾沟通好几天。这种时候,成名的脱口秀演员对嘉宾会更有说服力。有时,嘉宾坚持要删段子,与编剧们意见不同,问了庞博等成名演员,得到“很好笑”的回答后,才同意保留。“其实内容上都没啥问题,还是安全感的问题。”程璐说,“嘉宾提出意见,你马上就给他改出一个更好的,他觉得你牛,就认你了。有时候不是段子本身的问题,是他怕挨骂不想说,就是这种争执。”
许知远就是需要“心灵大保健”的嘉宾。Rock回忆,许知远前采时就表现出悔意和抗拒,“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有点怀疑为什么要去参与这件事情”。到了对稿的时候,有些段落他坚决不用,认为太过“粗俗”,就被替换了。
那个被称为“文化人三连”的段子,就是替换删掉的内容,加到稿子里的:“张大大,小说是一种作家写的假的事;李诞,作家是一种你以为你在从事的职业;阎鹤祥,职业你曾经拥有过。”令编剧们意外,“顶针”这个常见的喜剧技巧在一个职业作家身上,被推演出想象之外的喜剧效果。看到自媒体账号分析段子背后的典故或是幽默构造,编剧们都觉得好笑,“我们写的时候可没想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