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明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

作者:admin  全文1169字 阅读需4分钟

1984年春晚,朱时茂和陈佩斯表演了小品《吃面条》,小品的剧情十分简单:陈佩斯扮演的演员从一开始偷吃面条,到后面吃撑了,导致戏演不下去了。和《吃鸡》一样,《吃面条》同样是哑剧,靠形体、表情引得满堂彩。

这反映出一个现象:要取悦当时的观众,笑点并不需要多么复杂。1980年代初,经济、政治、思想正迎来新气象,人们渴求在春晚轻松一下。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薛宝琨认为,“1983年开始,四人帮刚倒台不久,人们积蓄了很多情绪,需要一种短平快的宣泄,希望现实主义的复归,打倒假大空。而且,人们厌烦了八个样板戏,需要娱乐。”

也因此,早期春晚小品中,尤其乐于通过“解构权威”来制造笑点。一系列小人物日后被奉为经典,以在1983-1998年期间,11次出演春晚小品的陈佩斯为例:在《主角与配角》中,他是一个反派龙套演员,为了当一回主角耍尽小聪明;在《警察与小偷》中是化妆成假警察、为同伙放风的小偷;在《羊肉串》中是一位烤羊肉串的无证摊主,想尽办法躲避检查。

个体户经营、大众传媒更新、官民关系、新式婚恋等社会最新趋势也成为当时小品的题材。新旧观念碰撞产生了大量笑点,也纾解了观众对于现实的不满。早期的小品之所以好笑,用学者王磊研究赵本山小品的话来解释,即,“对上层的冒犯就是对下层的吸引”。

时代在变化,小品也在变化,单靠肢体动作传神、台词合辙押韵已经不足以登上春晚。赵本山自己就是个例子,他自己认为,以1999年《昨天、今天、明天》为分水岭,在此以前,他的小品全都是“说口”式(押韵的台词)的,“四句八句的,咣咣咣咣,落到这儿”,之后剧本开始有连贯的情节和核心内涵。

很长一段时间,只有春晚才能让全国人民共同发笑。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黄宏、巩汉林、蔡明、冯巩等演员成了全国人民都认识的熟面孔。

看完赵本山再放炮的黄金时间由更年轻、更都市化的开心麻花团队接替。也在那段时间前后人们发现,曾经撑起一台春晚的小品没那么好笑了。用上一代演员的离去来解释并不恰当,更直接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变得越来越见多识广,娱乐成为一种日常,笑点也就水涨船高。

事实上,早在2008年全国两会,小品演员黄宏就指出,小品的发展已进入“死胡同”,走向“闹、浅、俗”,缺人缺作品,出现人才断层。同年春晚总导演哈文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小品已经没有市场了。”

在1983年后的30多年,如今小品打温情牌、安全牌,“教育意义”越来越浓。失去创造力的小品最终变成了当年网络流行语的盘点大会,从创造笑点到复读笑点,影响力也就不再。

2021年春节前,开心麻花和蔡明的小品被春晚节目组淘汰。前者已经推出了几部票房不错的电影,后者录制了不少综艺。《吐槽大会》的编剧杨笠说,和蔡明沟通表演内容有一个诀窍,只要告诉她“年轻人喜欢”就行了。

2022-01-04 16:07阅读8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