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俞军老师约了最后一次1对1的聊天。已经离职的我在滴滴1号楼大厅给俞老师发消息,说可能要助理来帮忙接一下。
不多时,听到熟悉的声音:刘飞,过来吧。
抬头看去,居然是俞老师。原来助理中午去吃饭,俞老师不愿麻烦别人,就自己下楼走了一趟。被这位高级副总裁亲自接到楼上的我,忐忑不安。
如此平易近人,又在产品经理的认知上独孤求败,是我从第一次见俞老师到现在,始终如一的印象。
一
多年前,在知乎认识俞军老师,加了微信,也请俞老师为《从点子到产品》写过推荐语。
不少产品前辈其实不太瞧得上后辈,尤其是我这种年少成名的“网红”。俞老师反而没有任何偏见,认为我写的内容有些价值,给过他启发,也愿意跟我聊产品和用户,对书的内容幼稚的部分也直言不讳。对此我心怀感恩。
后来我准备从点我达离职,在北京约了几个面试,想到俞老师也在北京,就问能不能约聊一次。俞老师欣然答应,还准备了晚饭(外卖),我们在他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
这次见面,我惊讶于俞老师的坦率和直接。他对用户和产品的认知,都毫无保留地讲给我这个并不熟悉的并不算高阶的“网友”。期间还很坦诚地说到,他回国,就是为了搭建一个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团队,就是为了弥补当初在百度没有圆满完成的“传道授业”的理想,让国内的产品质量提升一个档次。
聊到最后,我说最近在看工作机会,俞老师说那不如就来滴滴,也有一些产品的事情可以做。我当然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
那时还没有预期到,这两年的经历,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工作不久且在网上略有了名,很容易就会心浮气躁。在俞老师麾下,才真正感受到了“优秀的产品团队”和“优秀产品经理”的分量,有了更好的自我认知,也让我又突破了一次瓶颈。
二
滴滴的产品团队规模足够大了,俞老师对产品团队整体的管理无法从每个人的工作细节去关注。他管理团队、确保团队质量的方式有两个。
第一个,是参加几乎所有产品部的面试。职级D7(对标阿里P6-P7)及以上,或者只要初试面试结论是高潜(有较高潜力的),要全部经由俞老师面试。校招生也是重要的骨干来源,只要评价在优秀及以上的,也全部经由俞老师面试。
俞老师在滴滴的这三年,不少应聘者都是奔着他和这个团队来的。在我离职前,这个团队的质量已经在市场中持续得到证明。身边的同事跳槽,很多会在下一家公司升一级甚至两级,工资也有不小涨幅。
第二个,是参加快捷事业群(现已改组为网约车公司)的产品评审会。这个会议要决议所有核心产品中要投入研发的功能或策略。产品经理的工作过程虽无法关注到太多细节,但所有产品经理的产出,都会在这个评审会上体现,因此把控评审会的质量也就是把控产品经理的工作质量。
评审会会有各条业务线的leader作为评委参加,也有运营和技术的关键代表参加,会上对需求背景、用户价值和功能有效性有极深入的探讨。
看会上的需求质量,以及收到评委反馈的质量之高,评审会可以算作是远比任何培训和辅导都更有用的开放学堂。我会时常要求团队的同学都要参与这个评审会,哪怕没有自己的需求要讲。
在这两个重要的机制之外,我们T3的leader们(T1是一级部门负责人,如产品部,T2是二级,如网约车产品部)都会日常跟俞老师汇报工作,得到具体的指导。同时绝大多数同学也有许多跟俞老师1对1沟通的机会,每次都能收获颇丰。
三
在这些机制的耳濡目染之中,我对产品和用户的认知有了新的体会。
不少人都看过俞老师写的东西,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最经典的自然是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然而在网上流传的版本,甚至连公式都没写对,大都会把“用户价值”写作“产品价值”。
我和老同事则非常幸运,能够在工作中时常接触俞老师并得到具体案例中的解读。任何这样的产品理论,不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应用和理解,单凭读懂一个公式,就像只背了物理定律却从没答过应用题、没解决过真实问题一样,并不能算是“懂了”。
上述的价值公式只是对用户描述的一部分。俞老师在百度积累了多年对用户的理解,加上在滴滴接触总结的对产品和交易的理解,有着非常深入的底层洞见。
俞老师认为,产品经理的本科毕业,应该是掌握了用户模型,而研究生毕业,要掌握交易模型。
用户模型指的是,基于你能获取到的用户样本,建立一个对用户认知的体系。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刺激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刺激,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在好的用户模型下,可以对各种限定条件下的用户有更准确的判断。
要研究用户模型,必须要从无数的场景下,差异化的大量个人样本来抽象出用户,这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这不是单纯数据和调研的工作,这也是俞老师与大多产品经理理解不同的地方:一个靠长期用户认知的积累,一个靠定量定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