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财经+观点”:媒体基本功帮助我很多
作为虎嗅、创业邦的深度商业评论的作者、撰稿人,蒋松筠做视频的念头起得很早。18年左右,视频还不算很火。他发现身边的95后小孩,对内容消费的媒介从文字大量转向了影像。当时最火的还是娱乐类短视频,但蒋松筠认为,既然大家都读不下去文字,总有一天,知识类的内容也要用影像来满足。
在蒋松筠的专栏文章《一会儿西,一会儿东》里,他是这么描述2018年秋天时候的厌倦的——“那时候在文字媒体写东西,突然有一天过马路的时候就感觉很厌倦,看着街上的人,觉得我做的东西实在是没什么价值——资本市场有什么动作,什么公司倒了,哪个大佬出任了什么职位——我很难说服自己,这些事情对一个人,对于生活,是真正重要的。对市场来说,这些文章和视频有价值、有需求,但对我来说,它们并不是那么重要。”
2019年初,从媒体主动辞职,让蒋松筠在B站上的时间多了起来。
他发现,B站上并没有能满足人们对商业、财经、社会需求的内容。即使有一些观点或者与知识相关的内容,水平也并不高。
“我能做这样的事情,而且这个领域有机会。”这是蒋松筠开始做视频的想法。
视频的初期制作几乎没什么成本,恰好也有时间。于是,2019年7月28日,“老蒋巨靠谱”顺利上传了第一个视频,蒋松筠的UP主生涯正式开始了。
一开始,蒋松筠做得比较多的是“财经+观点”的商业评论。选题的思路上,蒋松筠认为自己和大家并没有什么区别。
一方面,有赖于待在媒体时候培养的基本功,他本身保持了对于选题的敏感性。另一方面,B站用户有着非常强的互动意愿,作品发布往往会有大量的弹幕和评论,私信互动也比较频繁。从这些反馈里也能得到丰富的选题信息。别的方面,就是来自于他对同行的研究。
蒋松筠平时会观看大量同行的数据,会大致地浏览一遍作者讲述的内容,看看其中有没有让自己惊喜、意外的地方,特别是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比如,对他来说没什么吸引力的内容获得了200万播放,就会被蒋松筠重点研究。
那时候,他考虑得比较多的是热度和对受众的吸引力。
据蒋松筠介绍,自己以观点和知识为主的内容创作,工作的流程规范其实和媒体时候差不多,同样是“发现内容选题——确定切入角度——内容逻辑梳理——建立知识框架”,关键在于平衡知识和观点的容量,在让观众得到获得感和表达我认可的观点之间找到一个临界点。
"老蒋巨靠谱"的观点类内容是如何创作的呢?
蒋松筠举了自己关于iPhone12定价的视频作为例子。他认定,iPhone12的定价虽然大家都在骂,但它的销量一定会很好。这个选题角度来源于他对iPhone定价体系的了解。苹果的定价策略并不是让每一款产品的销售力度达到最强,而是依据整体品牌给人的印象或者推出的系列想在市场上占据什么样的位置来决定的。
从这个点,就可以按时间往前延伸,观察iPhone这个系列的定价如何一步步演进;也可以横向延伸,用来iPhone和其他手机公司的定价策略进行对比;还可以分析手机厂商坐标系里,iPhone12占据了什么样的位置;又或者,可以探查这样的定价策略在其他行业是否有类似的玩法?
蒋松筠表示,自己首先会从事件中找到不一样又能够总结得更深的角度,然后沿着这个角度往深处进行“大饼”式的摊开,延展出知识点、相似案例、框架性系统知识等内容。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框架将其重新糅合。
对于内容创作的方法论,"老蒋巨靠谱"的视频栏目《新人UP必看指难》中表示,自己没有太固定的方法论。他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能拥有各种方法论武器去面对各种想输出的内容,但又不把它完全固定下来。